首页 > 资讯资讯 > 最新资讯

以“工匠”精神锻造智能建造新工装

发布时间:2020/5/27 11:15:15

\

李育冰在工作。


  他是大山里的“儿子”,有着攀登者的坚韧和倔强;他是中国电气化铁路的“新生代”,有着自儿时就魂牵梦绕的铁路情和电化梦;他在智能建造领域执着追寻,以“工匠”精神锻造出智能铁路工装的累累硕果……他就是“中国中铁优秀共产党员”“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中铁电气化局电气化装备研发中心经理兼总工程师李育冰。
 

  变电所智能巡检机器人“电电”问世
 

\
李育冰与智能巡检机器人。


  “智能建造离不开智能工装”。2019年11月28日,京张高铁小白阳牵引变电所内,“电电”认真地巡检于变电设备之间,作为全场景、常态化日常巡检的“主力兵”,它兼备自动规划路径、自主巡检、图像智能识别、温度智能诊断及自动充电等多项功能,生动展现着“精品工程、智能京张”的建造内涵,也浓缩了李育冰团队的无数心血和汗水。


  当得知要建造第一条智能高铁的时候,李育冰兴奋地跳了起来:“智能化,这就是我梦想的铁路啊!”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命运也总会给那些时刻努力的人一个大大的惊喜,李育冰所在的中铁电气化局北京电气化公司负责承建京张高铁。领受任务的李育冰兴奋不已,多年来的梦想将在他和团队的实践下变为现实。也是从那开始,李育冰仿佛变成了一个永远不会停止转动的陀螺,每天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李育冰就和他的团队奔走于试验室与现场之间,只为让智能高铁建造用上最新最实用的智能机具和装备。


  京张高铁穿越燕山山脉后抵达张家口,沿线雨雪量大且交通运输困难,在恶劣天气情况下容易导致巡检断断续续,会为变电所巡检增添困扰。在京张高铁建设之初,李育冰就本着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思维,着眼于工程建成交付后运维如何智能化而苦思冥想:如何“智能”地解决就成了服务京张建设的当务之急。面对难题,他总是说:“存在问题、还能发现问题是莫大的荣幸,如若不然就只能停滞不前,更何谈创新?”


  他联系到电力变电的技术人才与现场专业巡检人员详细了解情况,在经过几天的头脑风暴后,“智能巡检机器人”的构思应运而生。刻不容缓,说干就干。一时间,京张现场、试验室、生产车间三点一线成了李育冰的日常,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全国首台智能铁路巡检机器人“电电”问世,而李育冰更是亲切地称它为“大儿子”。“安全系数还能不能提高点?还能不能再智能一点?”李育冰不满足于取得成绩和来自于各方的赞誉,而是乘势而上、持续创新,带着设备走访各条在建高铁现场,专门选择气候恶劣和交通不便的施工点,只为寻找智能巡检机器人的极限运行工况。目前,“电电”已经被引入到昆玉铁路变电工程改造,为普速铁路改造大修扩能带来智能建造的新内涵。


  精密扭力控制机具“零”的突破
 

 

\

李育冰与高铁锂电精密拧紧系统。


  “组织上给了我这么好的干事创业平台,我真怕辜负组织对我的期望。”李育冰时刻保持着一颗出发时的初心和热忱。李育冰在建造技术更新换代的大潮中敏锐地观察到:工机具发展要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的目标,必须在满足原工机具性能优点上开展大胆创新。为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他在所有新产品开发试验时都会专门挑选条件艰苦的施工现场,确保新机具装备产品满足极端恶劣的施工环境。


  在2016年之前,扭力精确控制设备在国内如同一张白纸,没有任何可以参考借鉴的资料。当李育冰带着初步设计构想坚定地提出研发高铁锂电精密拧紧系统时,很多人不以为然。然而在李育冰看来:“创新就是要做出我们没有的东西,难度大才更能体现创新的价值。”


  为消除团队的疑虑,他向大家保证:“我也知道大家顾虑的是什么,有什么困难,就算跑断我这腿,我也会给大家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造环境。”国内没有资料,国外资料流传度又太低,李育冰便招贤纳士,壮大研发团队,并请专业人士,将各种语言的资料翻译为中文,帮助整个团队跨过了语言不通这座大山。就这样,李育冰带领团队进行了数万次检验测试,失败了就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次试验。


  为让机具创新符合施工现场应用场景,他带领团队扎进施工现场,同工人师傅们吃住在一起,有时在铁路沿线走区间,饭顾不上吃,水顾不上喝,一天测试下来人都瘫倒了,就这样经过两年多的创新坚守,高铁锂电精密拧紧系统终于成型应用到工程实践,不仅打破了国外的长期技术垄断,大幅提高了电气化铁路吊弦安装的效率和质量,更是彻底消除了高空吊弦安装中的人为偏差,确保高铁运营安全,并将工效提高10倍以上。


  接触网智能诊断系统变“轻”
 

 

\

李育冰与智能巡检设备。


  “把原有的东西一点点改进、优化,创新也就水到渠成了。”京张高铁全线几乎涵盖我国高铁建设的所有特点,海拔落差超过1500米、气温变化超过60摄氏度,穿越城区、库区、山区,线路包含有砟段和无砟段,设计时速包括了从350公里/小时到120公里/小时的5个速度值,不同地域和时速对弓网关系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质量的保障要求。


  2016年,京张高铁开工伊始,李育冰就将目标聚焦在智能高铁接触网建成后的检测领域,为第一条智能高铁的牵引供电系统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保证。传统的检测方式劳动强度大、易受温度与湿度的影响,李育冰就带领团队接触网智能诊断系统进行持续攻关,2017年第一代产品问世,在测试中找问题,并提出解决优化方案,并对接触网智能巡检小车提出了“代代轻量化”的研究计划。研发时间紧、任务重,跨行业技术要求高,交联关系复杂,李育冰就从相关业务部门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了以青年骨干为主,素质精良、富有热情的研发团队,积极协调资源,为接触网智能诊断系统的变“轻”之路提供了最有力保障。


  为了测试“小车”的性能,李育冰带领团队常常日行几十公里转场于京张高铁建设现场各个工点,采集接触网各种几何参数数据,通过对比查找误差和问题,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发现并解决问题,让巡检小车一次次变“轻”,让其性能更加完善,经过四年的锤炼,巡检小车从一代到四代,从“稚嫩”到“成熟”,不但完成了基础性研究中的目标,更解决了激光受强光干扰和隧道壁反射影响等关键制约问题,实现2mm测量一次的高速检测目标,并自动识别关键点位置,通过测量数据对施工质量进行分析,生成调整报表,指导施工生产,使我国接触网整体检测水平提升到世界领先水平,打响了中国电气化智能工装的名号。


  中国高铁已成为世界的靓丽名片,李育冰作为成千上万的铁路参建者之一,一直不忘初心,默默付出,持续为研发新的专用机具装备努力着、奋斗着。由李育冰牵头完成的成果获得国家专利证书62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48项、外观专利3项,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8项。


  “小冰啊,你要努力,将来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祖国的发展。”父亲“望子成龙”的声音时时在李育冰脑海中响起。出生在甘肃山区的李育冰,童年时期陪伴他的总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大山,八岁时的李育冰第一次被远处响起的火车汽笛声惊醒,他好奇且害怕的问父亲这是什么声音,父亲告诉他那是火车,是大山通往外面神奇世界的大门,火车从此就成了他从小最向往的东西,火车的轰鸣声就成了他童年最美的乐章。2003年,作为村里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李育冰承载着全村的希望与寄托告别了家乡,投身到铁路建设事业。


  心怀梦想,路便有了方向。14年来,李育冰在电气化事业中倾注着满腔热血,闪耀的专利和成就背后是无数个挑灯研磨的夜晚和匆匆忙碌的背影。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征程上,李育冰不忘心中那份赤忱,握紧创新的“牛鼻子”,以“工匠精神”自觉担负起电气化智能工装研发的初心与使命,书写中国电气化铁路智能建造的新篇章。